巴洛克史詩鉅獻-古樂講座:解開巴洛克提琴的面紗

 

 

巴洛克,一個金碧輝煌的大時代,歐洲音樂藝術的巔峰時期。

當我們聽到巴洛克的音樂時,腦海中最直接照映出來的視覺影像就是華麗宏偉的歐洲宮殿與優雅的花園。這是巴洛克音樂最直接與吸引人的魔力,反映出四百年前歐洲貴族的時尚文化與氣氛。

巴洛克音樂已經無所不在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如眾所皆知的帕海貝爾《D大調卡農》,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韓德爾《皇家煙火》與韋瓦弟的《四季》等等。當然,這些音樂作品只是整個大時代的滄海一粟。在這1600到1750年之間,歐洲的法國,義大利,德國與英國的宮廷裏孕育出了無數的優秀音樂家與偉大好聽的作品,許多在台灣甚至世界還尚未被演奏與聆聽的音樂。

這就是歐洲古樂的復興,一場發掘歐洲文化遺產的偉大運動,從現在起,一篇篇的古譜與各種古樂器從宮廷博物館或修道院的老舊櫃子中甦醒,重新被世人探討與演奏。沉睡了3百多年的時尚,再度活生生的在人們眼前歌頌。

人類歷史上只有記載一次這樣偉大的運動,那就是5百年前發生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直到今天,這場復甦古文化與古樂的浪潮再度出現於21世紀,古樂的浪濤,從歐洲席捲到了台灣。

Between 1600~1750, European culture generated a new artistic style, known as Baroque.
The Baroque style originated in Italy and spread north later to France, Germany and England. It became popular at royal courts, where it symbolized the emerging power of the new monarchies.

Dramatic, exuberance and grandeur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we found in Giovanni Bernini's sculptures and architectures, or in the interior of Palace of Versailles.

The 17th century also brought Baroque innovation in music. Instrumental music- particularly for organ and violin-gained equal popularity for the first time.....

指導單位│文化部、台北市文化局

主辦單位│庫普蘭巴洛克合奏團 (0920-593-176)

協辦單位│臺大藝文中心



人物介紹

  • 林文娟

    出生於臺南,十七歲赴比利時求學,考入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主修中提琴及室內樂演奏,獲第一演奏獎及最高演奏家文憑。在歐期間曾加入比利時國家交響樂團及各地音樂季的職業演出。

    1995年移居紐西蘭奧克蘭,定期參與奧克蘭愛樂樂團及當地的職業演出。

    2004年接觸古樂並學習巴洛克樂器的演奏,目前為紐西蘭巴洛克樂團(NZ Barok)及澳洲古樂團"1788"的首席中提琴手。

  • 蔣皓任
    曾就讀於光仁高中音樂班,在此時期發現自己對於歐洲歷史文化與古樂的熱愛,奠定學習古樂的基礎與決心。
    2007年進入奧地利葛拉茲國立音樂大學主修管風琴演奏,選修巴洛克低音管。畢業於瑞士巴塞爾國立古樂學院碩士,師承Donna Agrell 主修巴洛克低音管,並向Josep Borras學習文藝復興低音管、Lorenzo Ghielmi 學習巴洛克管風琴。在學習與研究古樂之餘,也熱衷於人像和記實攝影與寫作,於2012年創刊並擔任「台灣歐洲古樂e季刊」的編輯,
    2014年擔任聯合報的「珍珠之光:維梅爾展」畫中古樂器介紹撰稿人,於文史工作者謝哲青主持飛碟晚餐節目中介紹歐洲古樂。
    目前為斯圖卡特La La Hö Hö文藝復興古樂團的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