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琵琶小肌群使用指南


琵琶演奏技巧繁多,手指的小肌群運動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肉眼了無痕跡的肌群變化與改變,卻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音色結構。在這個計畫中,製作人黃立騰將與不同演奏家、作曲家,共同將琵琶演奏技術提煉、分析、拆解與重構。從演奏的角度出發,為作曲家帶來對樂器演奏更深刻的理解後,透過嶄新的委託創作作品,讓「作曲」與「演奏」雙向對話、雙劍合璧創造出更多立體且細膩的琵琶音樂作品,也讓觀眾從中體驗音樂家們如何從不同角度探索藝術。


時間|2022/10/29(六)19:30
   2022/11/20(日)14:30
地點|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
票價|300元(臺灣大學系統教職員工生100元)
購票|請洽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琵琶小肌群使用指南」共有兩場次,購票時請務必重複確認場次、時間。

製作人|黃立騰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進入本館時,請配合現場工作人員指引,完成防疫工作。
 相關資訊可參見首頁公告:雅頌坊入館防疫措施



場次一、痕跡的構築

時間|2022/10/29(六)19:30
地點|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

作曲、主講|劉韋志、郭靖沐 
琵琶、主講|黃立騰、謝宜芯  

 

兩位作曲家劉韋志與郭靖沐,巧合的選擇兩種右手演奏技術與一種左手演奏技術為創作組合,分別以掃、輪、併弦、絞弦、左手演奏技巧、演奏面板為題,創作出兩首各三個樂章的細膩作品《跡痕》與《三首琵琶小品》,而演奏者黃立騰與謝宜芯將帶領聽眾在作曲者視角中切換與遊走,在琵琶音樂世界中探索作曲家如何將琵琶小肌群超技的展開。這些技術的使用痕跡如日記般紀錄種種,逐步構築出他們認知的琵琶世界。

 

 

場次二、萬千的一

時間|2022/11/20(日)14:30
地點|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

作曲、主講|任真慧、張譽馨 
琵琶、主講|黃立騰、余檣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彈」為琵琶基本的食指演奏技法,亦可變化為「挑」、「勾」、「抹」、「輪」,又在其基礎之上變化各式繁複指法。有別於系列一,為兩位女性作曲家任真慧與張譽馨的呈現,兩位作曲家巧合般的皆選擇琵琶基本演奏技法「彈」與「挑」作為創作的基本架構,通過不同的樂念及創作手法,將呈現一生萬物,最終萬千合一成為一首完整的作品,其中展現一樣琵琶小肌群,卻是不同的運動方式與及細緻音響變化。
 



【演出者介紹】

琵琶、製作人|黃立騰


自由琵琶音樂人、臺灣大學音樂學博士研究生、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兼任講師、琵琶雅集 PIPA-ensemble 團員。9 歲由吳明信啟蒙學習琵琶,先後師事鍾佩玲與賴秀綢,2015 年由蔡佳璇與賴秀綢的指導下,完成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學位。在學時多次向劉德海、張強、楊靖、蘭維薇、董楠等教授進行短期進修,同時受著名琵琶演奏家吳蠻及王梓靜提拔;2013 年成為已故琵琶教授王範地之關門弟子,潛心傳統作品的傳承與推廣,深刻地受其藝術精神之影響,改變黃立騰之藝術追求。2017 至 2021 年曾任教於浙江音樂學院附屬音樂學校,是臺灣以國樂演奏教學赴大陸音樂學院體系任教之第一人。多年來製作不同理念之音樂會,通過不同系列音樂會觸發聽者關注不同議題,期盼與聽者產生共感,細緻地感知琵琶藝術的流轉與裂變,再創琵琶藝術的風華。
 

琵琶|謝宜芯


現為琵琶雅集 PIPA-ensemble 成員。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初由黃秀勤老師啟蒙,後師事賴秀綢、韓芸、盧梅端、李光祖、湯良興、顧寶文、許牧慈,亦曾接受曲文軍、陳音、樊薇、趙潔指導。其自幼於音樂班體系中學習琵琶,在求學期間接觸絲竹室內樂與國樂合奏,培養出對樂曲編創的興趣,曾多次受師長及同儕邀請,為不同場合的演出,進行樂曲移植與改編。近年來除致力於傳統琵琶與絲竹室內樂形式演出,亦嘗試以重奏和絲竹室內樂等形式,編創來自不同地域、風格的作品。曾於2007-2015 年間舉辦四場個人音樂會、三場聯合音樂會,並擔任多首作品發表。2014-2015 年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赴菲律賓、廈門等地演出。2016-2019 年間參與「灩」、「引」、「無界」、「弄」、「風」琵琶雅集音樂會。並在2012-2018 年間與六甲金成青年團定期舉行絲竹音樂會,演出多首個人編創作品。
 

琵琶|余檣


臺灣桃園人,青年琵琶演奏家,曾受教於賴秀綢、楊惟、鄭聞欣、張舒淳老師。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指導為蔡秉衡教授,著有論文《羅永暉琵琶作品《千章掃》與《逸筆草草》之比較研究》,曾為國科會研究計畫《鍾鼓云乎哉?:臺灣文廟釋奠音樂流變》之研究助理。余檣演奏風格內斂沉著、細膩流暢、富於思考性,除了著墨於獨奏藝術外亦致力於教學工作,執教於多所企業與各級學校之國樂社團擔任琵琶分部老師;並擁有相當豐富的樂團合奏經驗。近年更致力於國樂推廣工作,與好友籌組「樂自慢樂團」,以輕鬆、動聽的國樂作品、臺灣民謠改編等等製作推廣節目,近期製作為趨勢教育基金會教學定目劇:《慢遊音樂,島語尋聲》,甚獲好評。
 

作曲|劉韋志


出生於臺灣花蓮,曾受以下團體和組織委創或演出作品:臺灣傳藝金曲獎、兩廳院新點子樂展、國家交響樂團、臺灣國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春秋樂集、莎士比亞的姊妹劇團、臺北愛樂室內合唱團、臺北愛樂室內樂團、三個人,與德國KNM Berlin、德國E-MEX、匈牙利THReNSeMBLe、美國Alea III、奧地利iKultur、奧地利Ovocutters、義大利Composit新音樂節、新加坡華樂團以及新加坡鼎藝團等。劉韋志的創作獲選為201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國際作曲家廣播會議之臺灣代表、2015美國Alea III國際作曲大賽亞軍、2015新加坡國際華樂作曲大賽亞軍、2015新加坡作彈會國際作曲大賽亞軍;其創作技巧和作品,亦同時讓作曲家Péter Eötvös與細川俊夫高度讚賞。
 

作曲|郭靖沐


臺灣宜蘭人,箏樂家/創作,「三個人 3PEOPLEMUSIC」的創辦人之一兼團長、臺北中央 C 室內樂團(C-Camerata)團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兼任教師。自幼便摘下多項箏比賽桂冠的他,近年 致力於當代音樂演奏,探索自身、箏樂與這 個時代的關係。於2017 至 2019 年間,策 劃三場以新音樂為主題的「箏新視野」。在精進新音樂以及傳統音樂以外,2015 年與 2020 年分別出版了跨界專輯《自然》,以及自由即興專輯《山》。2022 年出版「箏新視野」當代箏樂作品集。其作品《Fern》於 2019 年獲選代表臺灣於 UNESCO 的 IRC 國 際作曲家廣播會議中播映。
 

作曲|任真慧


任真慧是旅美臺灣作曲家、詩人與鋼琴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音樂博士,其音樂作品以獨特的空間感、豐富的想像力、充滿靈性的詩意、與精雕細琢緻的色彩為特色。近年創作專注於探索時間、聲響、語言、與詩性的整合,並同時以鋼琴家身份活躍於台美新音樂舞台,專注於電子音樂與當代實驗性藝術音樂作品。目前為佛羅里達國際大學 NODUS Ensemble 新音樂團鋼琴演奏家,並與作曲家暨電腦音樂家 Jacob David Sudol 以 Misty Shore Duo 之名合作 ,持續演出並推廣亞洲與美洲當代實驗音樂。
 

作曲|張譽馨


寫音樂也寫文字,從事當代古典音樂創作、笛簫演奏、電子音樂製作,閒暇時養水草與極火蝦。創作理念深受東亞傳統音樂影響,試圖解構其時間性、語法、美學觀、演奏法等要素,以聲音的質地或當代音樂語彙重構所領略的美感,從而創造音樂與他種藝術型態的連結。近期作品包括純器樂、電聲,以及結合兩者的創作。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音樂系博士班,作品多於國內與海外之藝術節或工作坊進行展演,足跡遍及歐、美、亞洲。現兼任於國內大專院校音樂相關科系,所關注的研究領域包括古典音樂理論、應用音樂、臺灣作曲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