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笛-臺日之夜

 

藉由台、日兩地「琴」與「笛」音樂藝術的交流,以傳統樂器呈現現代文化氛圍,透過當代藝術表演形式引發文化根源的共鳴,進而推廣台、日音樂藝術,在「琴」與「笛」跳動的音符之上,透過簡樸、單純的旋律,共舞一個充滿台灣與日本氛圍的夜晚。

 

 

時間|2016年03月08日(二)19:30-21:30

地點|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票價|500元/800元(購票請洽詹小姐0963-728383、彭齡萱0933-226592)

*臺大學生購票可享九折優惠

主辦單位|蘭陵琴會

協辦單位|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演出者|陳雯、岸一水、廖薏賢、張育嘉、西川浩平、江玉聲

主持人|陳雯

 

 

※曲目

1.《飛翔 Hishoh》-西川浩平(能管獨奏)

2.《早晨 》江玉聲(中國竹笛獨奏) 趙松庭 曲

3.《泊仙操 Hakusensou》岸一水(一絃琴獨奏及詩詞吟唱)

4. 鼻笛演奏排灣族神秘的誦歌

5.《越人歌》陳雯(古琴曲獨奏)

6.《組曲/Suite for Flutes》西川浩平、廖薏賢(雙笛組曲)林道生作曲

    (1) 今夜等不到你/O Pi Ta Ta Laan
    (2) 月下歌舞/Dance of Moon Festival
    (3) 山 遠山/眺望美麗的太魯閣

7.《氣 breathe》-西川浩平(篠笛演奏日本歌舞伎音樂)

8.《調和/ harmony》-張育嘉編導(此次音樂會全新創作合奏)

 


※節目介紹

今晚我們將聚焦在臺灣與日本的,《琴與笛》所帶來的珍貴而又令人愉悅的音樂宴饗。一個非常簡樸的音樂架構傳遞了非常純真的音樂理念,從傳統的日本一弦琴、中國七弦古琴和中、日的笛子音符中流淌出來。除此之外,「鼻笛」,一個台灣原著民族的傳統樂器,闡述著她的母文化並展現她的文化生命力。

在日本橫笛大師西川浩平提出構想並與蘭陵琴會陳雯會長二人合力策劃下,以交流音樂會的形式,主角「琴」與「笛」藉由日本笛、中國笛等傳統樂器與西洋長笛的組合,再加入台灣原住民流傳許久的—鼻笛之音樂元素,並穿插一弦琴及古琴獨奏曲,悠揚的笛聲中增添了留白的餘韻。在傳統框架下加入創新手法呈現音樂,將讓欣賞者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以此方式來推廣古琴藝術與台、日傳統樂器並豐富古琴演奏形式的多樣性,特舉辦本次具有交流性質的活動。

 

※演出者介紹
 

西川浩平 Kohei Nishikawa|能管、篠笛、長笛

1953年出生於日本東京, 28歲把興趣轉向日本傳統樂器篠笛和能管,擔任日本古典傳統舞蹈,舞踊和歌舞伎的伴奏。曾擔任大阪愛樂樂團的首席長笛。2013年受到日本學術振興會科學研究的資助,奔赴馬來西亞研究「馬來西亞的少數民族橫笛」。榮獲第一屆澳大利亞國際橫笛比賽三等獎。出版CD《Flutist from the East》Vol.1~4。出版了《》、 《》、《》書籍。

 

岸一水 Minegishi Issui一弦琴

岸一水的曾祖母是清虛洞一絃琴宗家第三代傳人,獲日本尊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財產,岸一水自小跟著曾祖母習琴,並於1988年成為第四代傳人、一絃琴學校第四任校長,亦獲頒為日本傳統音樂學院榮譽畢業生。

岸一水的表演足跡行經世界各地:美國波士頓音樂學院、加拿大溫哥華東岸文化廳、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以及各大表演廳。2008年她帶著弟子在日本紀尾井音樂廳(Kioi Hall)舉行演奏會,日本皇后美智子(Empress Michiko)亦蒞臨會場聆聽演出。2009年岸一水贏得韓國Delphic競賽(藝術文化奧林匹克)「一至二絃樂器類」銅獎。

 

廖薏賢 Yi-Hsien,Liao長笛

1986年出生,4歲初學鋼琴,7歲始習長笛,先後師從林文棻、杜美青、林怡君、石雅如老師等。2000~2012年陸續赴美南加州愛德懷藝術學校、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預校、德國德特蒙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獲藝術家演奏碩士文憑)、法國史特拉斯堡高等音樂學院(獲當代音樂演奏詮釋文憑),曾與匈牙利長笛大師巴林特及義大利籍當紅長笛演奏家卡洛利學習。
曾獲第三屆波蘭麥克.史披薩克國際長笛大賽第三名、法國梅茲Acantes Center國際當代音樂節獎學金並受邀與知名當代作曲家胡瑞爾、陳銀淑、史徹諾研習及演出。

兩度獲邀瑞士琉森音樂節,分別與知名作曲家暨指揮家布列茲、烏特夫斯、卡薩多與當代音樂合奏團及知名指揮家賽門拉圖、霍利格、馬提亞斯.平徹合作演出。2013年10月獲邀台灣現代音樂節,與鋼琴家陳必先、小提琴家陳必昭、大提琴家劉彥廷共同演出,同月至2015年先後獲邀交通大學藝文季-舉辦個人音樂會、波蘭華沙蕭邦音樂大學、泰國東方大學交流演出及第四屆台灣長笛藝術節演出。

 

江玉聲 KUNG GAIK SEAN|中國竹笛

啟蒙為林俊峰老師,後來隨陸慕軍老師習笛。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畢業,來台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班,主修笛,亦擅長簫演奏,師事呂武恭老師,並於2014年春舉辦個人畢業獨奏會。經常積極參與各種演出,曾受教於俞遜發、李鎮、孫永志、詹永明、陳俊憲、杜如松、侯長青等笛藝名家,同時也獲得笛藝評論家、笛子製作家林谷珍老師之指點。

 

張育嘉 Jocelyn Y. Chang劇場及朗誦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班畢、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她是劇場界少數同時具編、導、演能力的新一代年輕女性創作者,亦是台灣少數擁有音樂、舞蹈及戲劇背景的劇場導演。現為找我劇場藝術總監,亦為紐約國際導演實驗室(WorldWideLab)創始成員之一。2009年擔任兩廳院台灣國際劇場藝術節首檔節目《歐蘭朵》製作助理,因而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獎助殊榮,赴紐約駐村半年,亦曾擔任Robert Wilson導排演助理。
她對於「人」的相關事物有著無比的興趣,因此畢業論文選擇以Eugenio Barba的「劇場人類學」為研究,創作作品也擅長處理細膩的情感。除編導個人原創作品外,亦擅長跨文化和跨領域作品合作,並長期研究演員表演的有機性和其相關訓練,立志連結各類藝術家,結合在劇場創作上,希望能夠實踐劇場回歸「人」本,讓音樂舞蹈與劇場融合。

 

林道生 Lin Daw-sheng作曲家

1934年出生於彰化,1940年遷居後山花蓮,省立花蓮師範學校簡師科畢業。求學過程歷經日治時期,熟悉日文。曾任教於國小、國中、高中、玉山神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花蓮師院音樂系、台中師院音樂研究所、東華大學文學院、慈濟大學醫學院等兼任副教授。擔任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理事、監事,台灣民族音樂學會理事,花蓮交響樂團、巴奈合唱團音樂總監等職。榮獲作曲獎章、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榮譽獎章等四十多種。專長作曲、原住民民間文學與音樂等。

這位「後山不平凡的音樂家」自修日文作曲理論,創作迄今不輟。作曲有獨唱曲、合唱曲、清唱劇、歌舞劇、室內樂、交響樂、協奏曲等八百多首。著作有《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五冊》、《花蓮原住民音樂系列》:〈布農族篇〉、〈阿美族篇〉、〈泰雅族篇〉,翻譯《霧社事件證言》、《名曲與巨匠》、《世界名鋼琴家》、《聖歌故事》等二十多本,發表文章七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