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1600 古韻新奏

時間|2018年11月23日(五)19:30
地點|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
票價|NT$ 700,10張以上9折,20張以上8折,台大教職員工生八折(請於入場時出示證件)
購票方式|請至此訂購https://goo.gl/uRQGJt
主辦單位|繆思踏泥客藝術、台北木笛合奏團、台灣曼陀林樂團
協辦單位|台大藝文中心

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木笛 / 劉永泰
曼陀林 / 陳子涵
假聲男高音、中阮、柳琴 / 莊承穎

A.D.1600年前後是西方早期音樂的轉捩點,介於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轉換過程。本音樂會音樂家有著中西跨文化的音樂背景,選擇的曲目除了提供當代觀眾聆賞西方古韻的風格,跨文化編曲和配器更提供了的現代詮釋和欣賞的趣味。
 
歐洲早期音樂常以人聲為主,器樂除人聲伴奏外,常以舞曲為主,以數字低音和弦進程的重複,即興變奏廣為人知的旋律也是特色之一。早期宮廷音樂基本上是小編制室內樂,在聘用的樂師中自由創意的組合,很多作品的各聲部可以由帶歌詞或不帶歌詞的人聲演唱或是樂器來替換演奏。
 
本音樂會選擇的作品,從文藝復興時期人聲和器樂可互相取代的複音多聲部線條音樂開始(如Dufay),帶入卡契尼 (Caccini) 1601出版的Le Nuove Musiche中的monody(獨唱和數字低音和弦)形式,再引入器樂快速發展的時期,出現了早期器樂曲Sonata和獨奏與樂團的協奏曲Concerto。
 
流行於歐陸數百年的主題La Follia (三拍子的八小節和絃進程所組成的伊比利半島舞曲,標題意思是無驥狂喜),曾被歐洲各地多位作曲家和演奏者進行再創作。本次選擇了巴洛克時期不同作曲家的創作,與聽眾分享以同一個主題創作變奏的風格異同。
 
歌劇在1598年出現之後,也在此時期蓬勃發展,許多巴洛克動聽的歌劇旋律,廣為流傳之後在19世紀以器樂的形式出現,回顧歷史兩相對照,饒富趣味。
 
1600前後為英格蘭的伊麗莎白時期,流行的英國魯特琴歌,無論是以假聲男高音音色的復古演唱,或是上世紀歐洲早期音樂復興運動帶起的直笛演奏風潮,都讓人回味不已。
 
在義大利發展而流行的曼陀林在巴洛克中後期廣泛流行,浪漫而明亮的音色廣受喜愛,有許多動聽的精緻小品。除了韋瓦第最經典的曼陀林協奏曲外,本次音樂會節選了1762年出版的“The Gimo Music Collection”中的曼陀林音樂。二重奏部分以曼陀林和柳琴的中西高音彈撥樂加上低音直笛的配器,呈現跨時期、跨文化的趣味。近代日本大規模學習曼陀林,大有承接此樂器文化的態勢,也誕生了許多東西文化結合、療癒人心的小品。
 
 
 
曲目
 
從聲樂到器樂
Dufay (1397-1474): Vergine bella (少女佳人)
Caccini (1551-1618): Amarilla mia bella (阿瑪莉麗,我的愛人),牧歌獨唱
Van Eyck (1589-1657): Amarilli mia bella (阿瑪莉麗,我的愛人),木笛獨奏
 
La Follia 「無驥狂喜」主題變奏史
Vivaldi (1678-1741): La Follia (選段)
Falconiero (1585-1656): La Follia
 
早期器樂曲和協奏曲
Uccellini (1603-1680): Sonata vigesima sesta “La Prosperina” (奏鳴曲24號 “少女普若斯佩麗娜”)
Vivaldi (1678-1741): Concerto for Mandolin in C Major, RV425 (C大調曼陀林協奏曲)
 
早期歌劇轉變為當代器樂
Handel (1685-17598): Ombra mai fu (選自歌劇Xerxe詠唱調 “在那濃密的樹蔭下”,即著名的”Handel’s largo”旋律出處)
 
從歐陸到英國
Anonymous: Greensleeves (”綠袖子變奏曲”,選自1706年出版的 “The Division Flute),直笛獨奏
Finger (1655-1730): A Ground – Adagio (一組基礎低音-慢板),直笛獨奏、數字低音伴奏
Dowland (1563-1626): Can she excuse my wrongs  (她是否能原諒我的錯),英國魯特琴歌
Dowland (1563-1626): Come again, sweet Love doth now invite (再一次,甜蜜的愛神正在邀約),英國魯特琴歌
 
曼陀林樂曲
Gervasio (1725-1785): Sinfonia a due mandolini, è Basso (為雙曼陀林與低音所寫樂曲,樂譜編號Gimo 149)
 
現代樂曲(曼陀林從義大利到日本)
武藤理惠 編(日本鋼琴/作曲家):明日 (日本電視劇主題曲,原為曼陀林四重奏所編)
武藤理惠 曲(日本鋼琴/作曲家):落櫻繽紛的小徑 (原為曼陀林四重奏所寫)
 
(主辦單位保留曲目更動權力)
 


人員介紹

劉永泰 / 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木笛

白台生老師啟蒙學習中國笛,曾獲鄭濟民全國笛子大賽冠軍、北市國主辦中華民國第四屆民族器樂協奏曲大賽簫獨奏冠軍、台灣區音樂比賽簫獨奏第一名、台灣區音樂比賽男高音獨唱優等。二十多年來致力於木笛的演奏及教學,目前擔任基隆市海港之音木笛團及台北木笛合奏團指揮。於2004年與好友籌組Music Moment Recorder Quartet「樂興之時」木笛四重奏團, 2015年夏天應德國作曲家Dietrich Schnabel邀請,帶領台北木笛合奏團赴德國巡演,所到之處深受觀眾喜愛及當地媒體熱烈報導。2007年起投入陶笛演奏及教材編寫,2011年與好友籌組The Genial Breeze Ocarina Quartet「和煦的風」複管陶笛四重奏,為全世界第一個專業的複管陶笛四重奏(multi-chamber ocarina Quartet )樂團;近年來活躍於世界各地的陶笛音樂節。所出版的教材、曲集與演奏專輯享譽海內外。


陳子涵 / 曼陀林

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國樂科、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藝術研究所,第一位以「柳琴」為論文研究主題取得碩士學位。求學期間主修柳琴,曾隨林培、王琇媜、阮仕春、吳強、黃溫配、張鑫華、馮少先多位名師學習,曾獲多次比賽冠軍。經常受邀到海外演出,深獲好評。

2007始赴日及歐洲學習曼陀林,拜師於日本曼陀林演奏家青山忠、比利時曼陀林演奏家Ralf Leenen,義大利曼陀林演奏家Fabio Giudice、並接受Ugo Orlandi、Carlo Aonzo、Caterina Lichtenberg多位曼陀林演奏家指導。

現任職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曼陀林講師、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柳琴、中阮講師、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中鼎工程愛樂社曼陀林講師。陳氏演奏細膩、技巧精湛,除了在柳琴演奏外有傑出的表現,更在臺灣曼陀林界有著許多樂迷,目前致力於發展曼陀林音樂藝術,為台灣曼陀林樂團團長。

2009年12月由風潮唱片發行,董運昌製作,個人首張曼陀林專輯《那不勒斯藍色夜》。


莊承穎 / 假聲男高音、中阮、柳琴

莊承穎,台北市人。旅英多年跨文化音樂人,世界音樂跨界樂團繆思踏泥客藝術總監。其假聲男高音與柳琴、中阮彈唱跨歐亞文化音樂和即興演出之跨文化風格,為世界僅見。伯明罕音樂院聲樂碩士、賓州大學景觀建築碩士。曾獲愛樂新人聲樂大賽優勝、伯明罕音樂院神劇獨唱大賽二獎、2008台北兩廳院樂壇新秀(聲樂)。旅英期間2010曾獲英國華人十大傑出青年「大本鐘獎」提名,並為駐倫敦代表處之代表音樂家。承穎曾受聘蘇州科技大學音樂學院擔任學院特別助理,並擔任學院民樂團/合唱團客席指揮、教授阮咸演奏。
2011創立樂團「繆思踏泥客藝術」以來,製作了《世界魯特琴緣 I-III》、《遊驛之聲I-III》等系列音樂會,巡迴演出於台灣各地及愛丁堡藝穗節,積極與不同樂種的樂手交流合作,如西方早期音樂、台灣月琴古謠和原住民音樂、中西古典音樂、印度古典音樂、中東音樂、奧地利搖滾爵士、電子音樂、自由即興等,演出遍及台灣、英國、奧地利、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加拿大、印度、中國(上海、蘇州、杭州、湖北)等,獲中外聽眾好評。

「牽動性靈的美感」— 蘇格蘭先鋒報愛丁堡藝穗節四星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