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心
中心活動
場地租借
合作提案
出版資料庫
2016臺大粉樂町 Very Fun Park @ NTU — 時代的眼睛: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2016.03.09 - 2016.05.08
【參展藝術家與作品介紹】
展點|雅頌坊戶外草皮
藝術家|王天仁
作品名稱|變色龍、動物腳踏車
媒材|回收托板木材
開放時間|24小時
香港藝術家王天仁擅長將廢棄木材,拼砌出一系列妙趣橫生的動物造型木雕。隱伏在綠地間的《變色龍》椅子是藝術家的巧思,回收木材的獨特紋理則是時光荏苒的痕跡,《變色龍》其實正是臺北帶給王天仁的印象:城市箇中細微且不曾間斷的變化,仔細觀察與用心感受才能發現。
《動物腳踏車》將腳踏車轉化為流動的雕塑,在校園中跟著觀眾到處遊走,除了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種放慢步調、為校園添上一道幽默風景的生活態度。
*詳細租借辦法請參考週邊活動【動物腳踏車 遛達去】
展點|地理系館
藝術家|吳燦政
作品名稱|臺灣聲音地圖計劃
媒材|聲音網路多媒體電腦(Mac mini、電腦螢幕、滑鼠、外接錄音卡、高階監聽級耳機)
開放時間|08:00 - 17:00(週六日公休)
吳燦政自2010年著手規劃《臺灣聲音地圖計畫》,多年來收錄臺灣各地的聲音,交通噪音、人聲喧嘩、社會活動聲響…等,逐步記錄城市中的各種環境音景。本次於關注人類與環境關係的地理系館展出,藝術家亦收錄了臺大校園內多處聲音,透過聆聽與探索,重新建構我們所熟悉的生活環境。
聲音地圖運用Google Maps為界面,藝術家將記錄的聲音編輯後,再對應定位至地圖。每一個地點可能包含單次或多次不同時間的聲音記錄,有些來自偶發的事件,或是尋常重複的聲音,甚至是我們平常所忽略的、聽不到的聲音。
展點|洗衣部前長廊(小小福旁)
藝術家|康雅筑
作品名稱|晒魚乾Ⅱ—迴流
媒材|羊毛、布、棉線、雷縈線、網子、鋼絲、水、糖、脫脂牛乳、夜光粉、印花漿、複合媒材
康雅筑延伸東區粉樂町作品《晒魚乾》的海港意象,透過節氣和洋流的變化,生命的關係也隨之轉換。洗衣部屋簷下所纏繞的藍色線條,如深海洋流般,扮演著交匯、擴散、稀釋與淨化的角色,海洋生物與魚兒順著水域迴流,仿若悠游在建築物的記憶之間。
這棟興建於1925年的木造建築,實為臺北高等農林學校的「化學講堂」,同時期完成的建築物還有現在的第一行政大樓。歷經90餘載的房舍至今仍佇立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亦回應藝術家探討宇宙萬物的循環、重生與交替的概念。
展點|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
藝術家|何景窗
作品名稱|在臺大xiao shi館寫詩
媒材|紙、墨
開放時間|每日09:00-17:00、星期二 09:00-15:00(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二公休)
臺大出版中心的這間書店,位在曾為圖書館的校史館,充滿歷史與書香。還記得上一次寫書法是什麼時候呢?藝術家何景窗以充滿個人特色的書法,書寫出無限的詩意,藝術家充滿赤子之心的文字,結合了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體會,對她來說,” shi”屬於某種不穩定的天然氣體,讓我們產生不飢餓的幻覺。你的 “ shi”是什麼呢?藝術家邀請我們靜下心,與她一同揮毫,寫下對人生、藝術、溫暖與愛的獨特想法。
展點|找到咖啡
藝術家|黃博志
作品名稱|五百棵檸檬樹:給美術館的提案—工廠
媒材|複合媒材
開放時間|週日-週四10:30 - 21:00、週五-週六 10:30 - 22:00
2013年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的黃博志,透過《五百棵檸檬樹》的募款種植計畫,以自行釀造的檸檬酒回報給當初預購酒標的參與者,亦為那些不再鮮活的田地、農民和故事注入新的力量。
本次於找到咖啡展出藝術家的進一步計畫《五百棵檸檬樹:給美術館的提案—工廠》,希望再次徵集500位參與者以2500元預購黑色酒標,所得資金用以建立一間複合狀態的「工廠」,是兼具產能的工廠/農舍/空間/品牌,更是對於未來的各種想像—它製造(文字—酒—調酒),它連結(消費者—生產者),它分享(資源—資訊)。兩年後,參與者會得到工廠精釀而出的56度甘洌的檸檬酒,並將酒標貼上。
*週邊活動請參考【檸檬酒Bar活動】
展點|博雅教學館
藝術家|李柏毅
作品名稱|愛的小屋
媒材|金屬畫
開放時間|平日 08:00 - 18:00、週六08:00 - 12:00、週日公休
李柏毅,年僅二十歲時即被稱為世界最具天份的年輕畫家。作品用色大膽,構圖獨創,每一幅作品都讓人驚艷,也是他向世界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一扇明亮大窗。一座座色彩斑斕的小屋,邀請您跟隨著鮮豔的色塊和線條進入藝術家的斑斕世界。愛的小屋裡的作品除了欣賞,亦可下載作品相關APP,與畫作進行擴增實境的互動。透過有趣的動畫與音樂,畫中的世界彷彿有了生命,讓人走進無限想像力的視覺震撼中。
*擴增實境下載及運用說明:
1)掃描以下QR Code,或在Google Play/ App Store搜尋”Leland X Astoria APP ”並下載 (建議使用wifi下載)。
2)App安裝完成後,首次開啟需等待數分鐘下載內容。
3)開啟App後,點選Scan Art 功能,將鏡頭瞄準牆上畫作,立刻與畫作進行互動!
展點|博雅教學館後門草皮〈近醉月湖〉
藝術家|Ute Lennartz-Lembeck
作品名稱|美麗陌生人
媒材|毛線、竹竿
德國藝術家Ute Lennartz-Lembeck多年來持續以攝影、繪畫、編織、出版等多元面向參與當代藝術,不論是個人創作或以號召者的角色透過藝術串連不同族群,她強調作品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這次展出的作品,是藝術家與其家鄉婦女、年輕人,甚至是臨時寄居的難民共同編織而成,並運到臺大進行組裝。Ute試圖模糊陌生人彼此間的界線,一群人因為「一起編織」聚在一起,為世界另一端、他們從未到過的城市完成一件作品,為當今人與人之間日趨疏離的關係找到另一種連結的可能。
*週邊活動請參考【藝術奇遇記】系列活動
展點|總圖書館
藝術家|劉文瑄
作品名稱|可閱讀的雕塑
媒材|書、紙
開放時間|週一-週六 08:00 - 22:30、週日08:00 - 17:00
書架上滿佈著各式各樣的書,這些書除了乘載知識之外,一樣具備著單純的物質性。藝術家想透過書的物質性,呈現一種別於日常中對書的一般經驗,將一本本的書轉換成一個個可閱讀性雕塑。
展點|社科院戶外草地
藝術家|蔡芷芬
作品名稱|微微II
媒材|竹
走在社會科學院悉心照料的草地上,細膩的建築語彙將巨大工整的量體,收納在精巧落地的花圃間。然而,在建築之前,在綠地之前,在土地使用之前,這裡如何可能?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感知與記憶之間,指向過往的未知。熱心的師長寄給我許多照片與地圖,記憶是時光永恆的復歸。從一張舊時勘察[王留]公圳水系的地下水位線圖,疊合著土地紋理的痕跡。沿著穿越中庭花圃的水位線,竹枝錯落裝置其間。隨著氣流晃動的模糊位移,微微召喚地景記憶的存在。
*請緩步慢行,勿椅靠與搖晃作品。
*集章地點:社科院圖書館旁一樓樓梯口
展點|社科院西側樓梯(近辛亥路側門)
藝術家|劉耀中
作品名稱|FAN OF X
媒材|霓虹燈
開放時間|08:00 - 19:00(週六日公休)
藝術家以圖書館自習室二樓的樓梯間為發展基地,將科幻影集X檔案的兩句經典標語製成霓虹燈;自習室內的人盡力排除外在干擾,致力於自修以及書冊上的內容,進行內在的活動,與外界隔離,對應標語為「THE TRUTH IS OUT THERE」;而就對樓梯使用者的感官而言,三面玻璃與玻璃內的人無疑會成為一種潛在的壓力,如同監視器般的存在,因此搭配「THEY ARE WATCHING」,增強該空間的感受。
展點|萬才館戶外
藝術家|游文富
作品名稱|樟樹的新羽衣
媒材|竹枝、羽毛、鐵網
開放時間|24 小時
「當樟樹有新衣時有什麼不一樣?是變得更好看,還是多此一舉的藝術品?我們都孰悉國王的新衣故事,大臣的奉承卻被孩童的實話戳破。樟樹沒有權力,亦沒有自主思維,而美又是什麼?」
羽毛不僅是游文富擅長使用的創作素材,亦是他用以詮釋飛行、追尋夢想的符號。本次藝術家以白色輕柔的竹枝羽毛裝置,為萬才館戶外的老樟樹披上新羽衣,不僅為萬才館及週邊環境增添了一份堅毅的溫柔,也藉此喚起觀者對於美的詮釋和辯證。
展點|萬才館一樓
藝術家|黃沛瀅
作品名稱|喜悅
媒材|複合媒材、燈具
開放時間|08:00 - 17:00(週日公休)
喜悅 是光的一種和弦 混充著悠揚的節奏 輕飄
如果這種感受可以化約成一種分子的樣貌 可能它會像童年記憶中的汽水那樣 刺刺的、甜甜的或者它會像活脫抗奮的紅血球那樣 跳躍著、游離著 總之 它肯定是炫麗的、奪目的一種心境 一種來自深處源源不絕的、開懷的 亮
隨時掌握臺灣大學藝文中心各項活動情報,音樂、戲劇、舞蹈、電影、展覽、講座...等豐富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