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心
中心活動
場地租借
合作提案
出版資料庫
【參加資訊】 對象|臺灣大學系統(臺大、臺師大、臺科大)學生, 對策展、藝術文化有興趣者,無經驗可。
名額|以12人為限。
報名|google表單 若報名人數超出招收名額,將由講師遴選,結果以電子郵件通知。
【課程說明】
「合成記憶:策展工作坊」 一系列五場課程,除了將結合策展的理論、實務與經驗分享,也將帶領學員們思考策展工作的創造性,一起進行小型的策展提案。工作坊以「合成記憶」為主題,試著從文化記憶的採集、剪輯、組織及改編出發,探索文化記憶的各種形貌。
我們將一同腦力激盪,混合著考現與考古,思考如何透過「展覽」為框架,從那些或高或低、或正典或歪斜的物質文化片段中形塑出新的語境。究竟這個策展提案最後會長成什麼東西?可能是一項展覽、一組檔案、一個現成物拼貼、一張播放清單、一個怪奇的雕塑物,或任何你想得到的東西。
【課程規畫】
1. 4/18(五)18:30–21:00 策展是什麼?又曾經是什麼?
我們將從歷史脈絡來談策展工作的定義、內涵以及意義。以「策展人」的角色的興起,來看當代策展工作的職能,思考策展(curating)與展覽製作(exhibition making)等不同概念的差異。
2. 4/25(五)18:30–21:00 展覽一定要有主題嗎?
當代策展工作與「主題展」的興起息息相關。究竟展覽的主題是如何被形塑出來?如何透過策展為不同事物的組合創造新的敘事?又甚至是,如果本堂課我們將透過案例分享,一起思考展覽中的主題及敘事。
3. 5/2(五)18:30–21:00 與人合作:展覽中的參與者
當代藝術的展覽從來不只是物的集合,總有各種身份的參與者,從參展藝術家、合作者、委託勞動者、展場人員,乃至於觀展的群眾。這些角色如何在策展行動中被組織在一起?又如何被編寫進展覽框架中產生意義?甚至被美學化成為作品語境的一部份?課堂後半段,另將進行「合成記憶」策展提案的初步討論。
4. 5/9(五)18:30–21:00 當策展成為創作手段
約自1960–1970年代起,一些觀念藝術家開始將策展行動化為創作手段。透過刻意操演或改編展覽的既有規格及儀式性,來作為挑戰藝術體制的方式。藝術家對於策展的引用,也可見於當代的檔案藝術(archival art)或類似民族誌學式的作品之中。這堂課我們將討論這個現象,並探討策展工作的創造性。課堂後半段,將進行「合成記憶」策展提案的進一步討論。
5. 5/16(五)18:30–21:00 發表與交流
最後一週的課程,學員們將以簡報提案形式,針對「合成記憶」主題發表各自的策展提案,並進行交流及討論。
【講師介紹】
游崴
策展人、低產量藝評人、新手教師、Instagram重度使用者。曾任《典藏.今藝術》雜誌主編與特約撰述,2020年獲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學位,關注臺灣戰後藝術與視覺文化。2015–16年間於倫敦大學佩爾茨藝廊策畫展演「射殺鋼琴師:台北噪音場景1990-1995」。2018至2023年間擔任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研究員、策展人,策劃多項展演計畫。近期包括2023年C-LAB年度大展「崩塌記憶之宮」,及2024年「濱線測繪: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節」(共同策劃)及「莊普:摺景」等。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助理教授,還在練習如何跟Z世代聊天。
隨時掌握臺灣大學藝文中心各項活動情報,音樂、戲劇、舞蹈、電影、展覽、講座...等豐富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