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與巧合 --- 校園裡的藝術品

策畫執行:臺大藝文中心

合作單位: 臺大教務處

 

如果藝術品不僅僅只是被放在美術館中展出,而是能夠走入公共場域中並與周遭環境互動而成為地景的一部分,這將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而若校園之中也開始出現許多藝術作品,這又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校園生活?

 

 

《Liberal Walker》由燚人設計及林靜雯於2019年合作創作(攝影:許哲瑋)

 

 

公共藝術(Public art指的便是此種「放在公共空間、面向公眾開放」而同時具有「藝術性」以及「公共性」的作品。自政府於九十一年六月十二日修正發布《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九條條文並依此規定所有公有建築物及政府重大公共工程均應設置公共藝術以來,臺大便開始與不同的單位、藝術家合作,在校園設置公共藝術作品,而本文所要介紹的,則是在法規之外、學校單純為了形塑美麗的環境而委託藝文中心安排的作品。

 

作品皆位於校內主要教學館內,有些靠近建築物入口,有的則在學生休憩空間的過道、牆面,讓臺大人在不經意間,與藝術相遇。藝文中心依據教務處所提供的地點,仔細思量展出條件、與建築的搭配、材料的耐久性,再邀請藝術家現勘、討論,為該空間量身創作藝術作品。從設置的地點、理念的發想、使用的媒材一直到藝術品本身的創作,無一不充滿著藝術家對於空間細膩的體察以及巧思。

 

公共藝術的價值,可說是依附著空間與人而產生的。藉由與環境產生連結並與人互動,藝術作品得以成為一個空間的意義系統裡重要的元素之一,與周遭景物相得益彰地襯托出空間本身的特質,甚至翻轉空間帶給人的刻板印象、彌補其不足之處,進而完善其所處的空間。臺大校園內的每個公共藝術作品,也正如此試圖重塑人們對於空間的印象與想像。期待大家在校園行走時,能以細膩的心靈與敏銳的雙眼覺察環境,也希冀作品們在妝點校園風景之餘,能為眾人的生活帶來更多美好的力量。


博雅教學館: 《Liberal Walker》《Get Out!》 與《我想待在這裡遠走》

 

博雅教學館身為臺大校內通識課程、共同必修課程以及選修課程的授業場所,不專屬於任一科系或專業所有,本身即帶有一絲「心向自由」的意味存在。設置在博雅教學館內外的公共藝術作品們也延續此一精神,特別著重強調有關「自由」、「想像力」、與「可能性」的元素,希望能夠突破教學館傳統上給人較為嚴謹、制式甚而僵化的印象,轉而鼓勵學生以此館作為出發點,多元自在地成長發展。

 

 

《Liberal Walker》由燚人設計及林靜雯於2019年合作創作(攝影:許哲瑋)

 

 

位於臺大博雅教學館一樓入口草坡上、由燚人設計及林靜雯合作創作的作品《Liberal Walker便是一例。

 

藉由充滿趣味的簍空字母創作,藝術家得以用彎曲與錯位的金屬線條組成“LIBERAL”字樣,更使作品由側面觀看時能因其線條在不同方向的組合而顯現出「一群行徑中背著書包的可愛小女孩」的圖樣。“LIBERAL”一詞取自博雅教育(英語:liberal arts),代表來自不同背景的莘莘學子在博雅教學館廣泛的學習與共同成長,希望能傳達學生在各個領域中探索的自由初心,並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出充滿深意與啟發性的圖像。此外,由於《Liberal Walker與博雅館東側走廊的公共藝術作品《教室裡的地球》距離相近,為了避免兩作品的風格相衝突,本作品更是用心地與其選擇外觀相近媒材進行創作,以求呈現更加和諧的景觀。

 

 

 

《Get Out!》由插畫家艸文子於2020年創作。

 

 

而在博雅館三、四樓學習開放空間的窗、牆、與柱上,則有插畫家艸文子的公共藝術創作《Get Out! 與《我想待在這裡遠走

 

藉由採用大圖輸出插畫並將其黏貼於透明窗與水泥牆柱上的方式呈現作品《Get Out!,艸文子使得插畫能突破空間框架的囚禁,不受限制地從教室的玻璃窗戶一路延伸到建築物的樑柱上。而之所以要讓插畫如此「溢出」空間的邊界並「蔓延」至四處,則是因為艸文子希望鼓勵學生能夠如同插畫中「正在全員逃走中的小魔糬」一般,不在學術的象牙塔內畫地自限,而是勇敢地掙脫空間上與思想上的捆綁、走出與眾不同且屬於自己的路。

 

 

《我想待在這裡遠走》由插畫家艸文子於2021年創作(攝影:陳宥中)

 

 

同屬艸文子插畫藝術作品的《我想待在這裡遠走則位於四樓的學習開放空間,不同於採用了大片鮮明活潑色彩的《Get Out! 《我想待在這裡遠走轉而以線條及網點構成圖像的手法保留了讓光線從插畫間隙穿透而過的可能性,並以此象徵「雖身在知識方盒內,卻仍心向自由」之感。整體作品使用的色調雖淺淡,卻能與玻璃映照出的台北市空景相互動、補足,呈現出輕柔而多彩、通透卻也活潑的作品印象,引人尋思玩味。

 

 

    

《我想待在這裡遠走》由插畫家艸文子於2021年創作(攝影:陳宥中)

 

 

不論是《Liberal Walker》《Get Out!》 抑或是《我想待在這裡遠走,位於博雅教學館的公共藝術作品皆維持一貫的主軸,期盼藉由呈現藝術品在內容及形體上靈活的巧思,打破教學館建築物本身所帶有的刻板印象、提倡更活潑的學習風氣,並試圖拉近教學場館與人的距離。

 


普通教學館:《Flying Mountains》

 

位於普通教學館一樓走廊的《Flying Mountains》外觀特殊,但只要走近一瞧就會發現,它是一座精美的山岳模型。壯麗的山稜與彩色的光暈襯著普通教學館廊間白色的牆,讓校園內的一隅彷彿化身成為了微型的美物館。

 

 

《Flying Mountains》由人嶼 Legacy Lab International 於2020年創作(攝影:陳宥中)

 

 

創作《Flying Mountains》的「人嶼」團隊蒐集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 所捕捉的玉山衛星地形數據,以3D列印方式將 3268 公尺以上的玉山山群製作成實體雕塑,並透過客製化的程式來控制全彩 LED產生絢麗的動態光影效果。如此採用「數位科技」及「新媒體」的手法進行創作,為的不僅是要向台灣這座島嶼致敬,更是希望能將臺灣的山岳之美帶到人們眼前。

 

 

《Flying Mountains》細部,由人嶼 Legacy Lab International 於2020年創作(攝影:陳宥中)

 

 

運用了大量的開放數據(Open data) 與數位製造(Digital manufacturing) 科技,人嶼希望藉由反思科技的演變,引導人類走入新的世界觀。原本崇高而遙遠的高山,透過藝術家的資訊收集、視覺表達,成為了充滿戲劇張力的生命體。

 


共同教學館  入口英文招牌

 

共同教學館前三株枝葉繁茂的琉球松名列台大十二景之一,不論是平日或是假日都有許多遊客慕名而來。為了不與松樹本身的景觀相衝突,不論是共同教學館的建築物本身或是松樹下的木棧道,從顏色、材料、直到外型設計,都以貼合自然環境為優先考量。為此,藝術家在此所作的嘗試也以融入整體環境為目標。

 

 

  

共同教學館 入口英文招牌,由艸文子與燚人設計於2020年共同創作(攝影:楊予寧)

 

 

由艸文子與燚人設計合作打造的共同教學館鐵製招牌,以金屬摺曲結構打破以往大眾對於金屬材質堅硬、僵直的想像,成功地仿造了如絲綢緞帶一般彎曲的形狀,也使作品擁有彷彿自然生成的平順輪廓。

 

此外,燚人設計團隊採用的褐棕色金屬經過太陽的曝曬與雨水的澆淋會逐漸加深顏色,不僅能呈現時間流逝的軌跡,也讓作品能自然地融入周遭的大自然裡。在一片綠意盎然之中,鐵棕色的共同教學館招牌以低調的姿態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帶領大眾走進老樹與建築之間,讓人在歇息、躺臥之時,抬頭一望看見細如落雨的樹影天空。在此時此地,這件具有指引功能的雕塑,已然成為整體自然景觀的一部分,與其周遭的動植物一同構築出閒適、蓊鬱的空間印象。